听邓时海谈“普洱韵”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听邓时海谈“普洱韵”

秋声未远,雁回西楼。

邓时海先生从台湾来春城讲学,作客位于煤机厂创意园区内的云茶堂。幸得此地不当闹市,步入庭院,白墙屏风上书一醒目的“濮茶”二字,老厂房、红砖墙,华堂深处,明灯璨然,蜿蜒小径徐徐导引客人登堂入室。

当厅布以并行两列茶席,同时落座数十宾客,临窗辅以一方小席,青花小盏,窗明几净,前后空阔。邓时海先生坐而论茶,娓娓道来:“我年龄已过77岁,喝了78年的普洱茶。”

今日,云茶堂的茶会,茶友们共品一生一熟,2003年中茶易武正山生茶,99中茶大黄印熟茶,是空间主人冯全平的藏品。

 

众所周知,邓时海先生是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,更是出版于1995年的《普洱茶》一书的作者。这本书已经是公认的普洱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复兴的开端。在普洱茶品饮层面,邓氏已成一家之言。老先生言论其实并不故作高深,寻常庖厨品菜所说的色香味,应用到喝茶上,其理亦通。即是茶香、口感、回韵。其中三昧,最重回韵。普洱茶的回韵表现在回甘生津,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。即先生所说的“普洱韵”。

 

所谓的普洱韵其实看似是主观条件反射而形成的抽象概念,身为杨氏太极第六代传人,邓时海自况饮绿茶宜迎风展长拳,奏古筝,铿锵处豪兴直追祖逖闻鸡起舞;乌龙、岩茶劲道,合演南拳,顿挫从风虎云龙之势;而普洱合配古琴,端凝厚重,伟岸含蓄,收放自如,正堪比太极。

 

普洱茶作为一个品牌价值逾60亿的大产业,在生产、仓储、销售、品饮文化各个领域都自成体系,虽然,自1995年以来,不乏乱象,这也是世事分合之理。邓先生指出,“普洱韵”正是制衡其中的关键因素,简单说来,普洱韵是由历史传承,并由众多普洱茶爱好者共同形成的审美情趣,喉韵、回甘、体感等构成的味觉、嗅觉上独特的可追溯的记忆。普洱韵是普洱茶极具辨识度的地理标志,如岩茶离不开武夷,铁观音之于安溪。与茶树种质,和云南的地理山川、物候乡俗、历史源地等都大有关联。普洱韵在普洱茶产业的体系之中,正如北斗七星中的天权,位于斗柄与斗杓连接处,当牵制行业乱象的机枢之位。

 

普洱茶圈中约定俗成把普洱茶分为新、旧、老、陈、古。

1995年代至今:新茶时代

1970年到1995年间:七子饼为代表的旧茶时代

1950年后至1970年前:印级茶、老茶时代

清末至1950年前:号级茶、古茶时代

 

邓时海主张“喝熟茶、藏新茶,品老茶”。论到“品”的层次,所指的是史上遗存的号级茶、印级茶、七子饼茶,存期至少30年以后的普洱老茶。以茶龄而论,10年普洱退青味,犹孩童乳臭初褪;20年茶去寒气,30年方可品;50年的茶方始入老味,70年臻陈妙。这番品饮“三段论”,乃是针对不同年份的茶,及各阶段品饮带来的不同感官体悟,也可说是品出“普洱韵”。和民国大儒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妙悟学问三境界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分别是“立”“守”“得”。

 

第一境界: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10年普洱正步入“而立”之年,良才美质加以锻造,正如普洱茶制作之初在核心产区精选优质原料,辅以正确工艺,这才为下一步厚积薄发的仓储之路夯实基础。这一阶段的茶味,初试啼声,尚显青涩,而又颇负自诩,踌躇满志。邓先生言,青稚未退,新茶不宜多喝。

 

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”此第二境界,对于做学问来说,初窥门径,正待登堂入室。而在普洱茶而言,此阶段正是择地善藏,仓储转变的漫漫岁月。正如蛹而蝶变,过了那道坎便嬗变羽化而去。邓时海提及许多茶商在普洱茶出厂后,多会在云南本土原产地仓储一年以上,才发往广东、香港等地加快转化。温湿度是其间的关键要素,但不宜常年保持恒温恒湿,必要偶有一两个月的落差,才使得普洱茶的后期陈化富于梯度,越过这一阶段,自此精修,循序而进,必臻于第三境界:“众里寻他千百度。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”

 

熬到这个阶段的,就是货真价实,由老入陈的老茶了,在座品茗的许多客人不止一次感叹老茶难觅的苦况,邓先生据实以告,市场的老茶的确为数不多,所以席间有人提议让邓老把自己的藏茶拿到云南做一次“旅行仓”时,他笑了笑,婉言谢却。但他一再重申“普洱茶 云南出”的论点,认为将来“普洱韵”要进一步发掘、确立、发扬,才是保持这种“韵味”的关键所在。如果深入历史追溯,他觉得茶史学家有必要像对于“茶马古道”的发掘一般,下一番苦工去考据“官马大道”,宋聘号、同庆号这些传说级的号级茶正是通过此路完成鱼跃龙门,名重京师的成名之路,始登大雅之堂。而今由于过度商业化,使得市场上流通的大量茶都是规模化、商品货,留不下精品。普洱茶中有留存百年及其以上者,正是导引我们的最佳标尺,这是其他茶类所不具备的。

 

历史上遗留下的精品茶是普洱韵确立的物质基础,以前的印级茶、号级茶都具自己的系统,各个字号的茶庄都有自己的拼配体系和不外传的拼配秘方,如今渐渐断代。名家古法中断了,传统工艺被遗忘;加以未来茶山板块移动,茶树资源过度采摘退化这三大不利因素,那我们今后如何保证普洱茶的品质?复兴传统普洱茶的韵味呢?普洱韵的建立依赖一部分真正走传统制茶路线,制作优质茶品的茶商,传承普洱茶的精髓,同时用好品质牵制市场,以稳定行业秩序。蒙头做茶是不行的,用科学手段从样板老茶的叶底中分析解密,提取原料拼配的品质因子,从韵味里去体会寻觅老字号茶庄的传统工艺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。山头并不能真正成为普洱韵的标杆,历史上代表普洱茶品质和原产地特征的茶山板块是移动的。汉代在益州、唐时银生、明代顺宁,清代普洱(思茅),清末民初才是六大茶山。

 

喝普洱茶越过茶香、口感的层次,便自然会追求回韵。不挂舌不锁喉、饮若吞珠、口腔生津没有燥感;饮之如舌底鸣泉等等,这些人类感觉器官反应出的共通的愉悦感,便是最主观的普洱韵